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说:
爸爸是一种独特的存在,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。
一个家庭中,父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深远的。
有些父亲,用优良的性格特点、品行言传身教,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,会让孩子在生活路上走得更稳更远。
然而有的父亲,却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很难消除的负面影响,成为了孩子心中的“反面教程”。
譬如下面这4种父亲,就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。
01
缺席的父亲
以前几年开始,“丧偶式婴幼儿教育”现象就愈加引起大家的关注。
在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父亲一直是“隐形人”,和父亲的互动、交流都极少。
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:
“中国的父教缺失是大家民族非常大的一个隐患。
我有一次打出租车,司机问我是做什么的,我说是做儿童教育的。
那个司机当时就看我一眼,说:
‘老爷们还搞什么儿童教育啊?教育是孩子他妈的事,我就管赚钱!’”
不少父亲都感觉,伴随和照顾孩子都是母亲的事情,自己只须努力工作,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就好了。
其实,父亲对孩子成长的要紧用途和意义,是母亲没办法替代的。
大家都了解,父亲对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、性别认知、责任感的树立、勇气、毅力等品质的培养有着先天的优势用途。
童年有父亲伴随的孩子,在自信心、情商、创造力方面的进步也会得到显著的提高。
而父亲的缺席,容易致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迷失,譬如:
男生缺少“男子气概”,女生不懂怎么样与异性相处。
德国著名诗人、哲学家席勒曾说过:
父子之情在心,而不在于血肉关系。
一个想对家庭、对孩子用心的父亲,从来不会用“忙、没时间”当借口。
比起物质,孩子需要的是和父亲之间实实在在的情感交流、游戏互动。
每一刻的亲子时光,都会成为孩子生活中最好看的好的记忆。
孩子的成长就那样几年,对父亲来讲,在工作之余,尽可能多花时间伴随、教育孩子,多和孩子创造是彼此的回忆。
对母亲来讲,掌握适合“偷懒”,给自己放个假,给父亲表现的机会。
把目光从孩子身上转移到自己或另一半身上,提高自己、经营好夫妻关系,会更利于父亲参与到家庭和婴幼儿教育中来。
02
坏脾气的父亲
日常,不少父亲在工作中遇见烦心事,回家看到孩子叛逆就容易把火发在孩子身上。
情绪管理能力差,遇事就喜欢朝家人、孩子发脾气。
父亲的坏脾气,不只会干扰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进步,也容易破坏家庭的和谐与温暖,伤害夫妻、亲子之间的关系。
有一个朋友,对父亲的感觉就是小时候又爱又怕,长大了剩下同情和恨。
脾气暴躁的父亲,一点事不顺心就会发脾气、黑着脸,朝她和母亲说狠话。
小时候有一次,父亲在维修凳子,让她帮忙找一个小钉子,她找了一会儿没找到,父亲就急吼吼地过来自己找。
一边生气地摔东西,一边责怪她“没用的东西!”。
类似的事情给她导致了童年阴影,致使她长大后对于其他人的情绪很敏锐,看到其他人生气心理重压非常大,总感觉是我们的错。
而且,她很绝望地发现,自己毕业后伴随年龄的增长,脾气反而愈加像父亲。
坏脾气的父亲,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,也会把坏脾气”传染“给孩子,不利于孩子的人际交往和生活进步。
发脾气解决不了问题,不管遇见再大的事情,都要冷静、淡定,控制好我们的情绪。
特别是父亲,应该做好家的“定海神针”,让家人感到安心。
对家人好好说话,温顺待人,永远是家庭幸福和睦,孩子快乐成长的诀窍。
03
爱玩手机的父亲
北京卫视的一档节目中,一个7岁的小孩子委屈地告诉主持人:
父亲平常一直玩手机,不陪他玩。
“每次父亲在玩手机时,让他陪我玩,他都说等一等。”
“他让我等,其实就是不想陪我玩。”
小孩子在节目中给父亲唱了《爸爸》这首歌,由于里面的一句歌词“多想和以前一样,牵你温暖手掌”他非常喜欢。
在他的印象中,父亲只牵过他两次手,牵着父亲的手非常温暖。
坐在台下的爸爸,听到孩子的心声非常羞愧,也承诺会改掉玩手机的不好的习惯,多陪陪孩子。
现实日常,爱玩手机,忽略孩子的父亲不在少数。
表面上看是陪孩子玩,其实心思都在手机上,孩子做了哪些说了什么都不了解,孩子和父亲说话也得不到积极的回话。
过去就有一个低年级的小学生在作文中写道:
感觉手机才是父亲的孩子。
小小的孩子,对于爸爸妈妈的态度是非常敏锐的。
假如父亲一直把注意力放在玩手机上,常常忽略孩子、敷衍孩子,孩子感觉到的就是冷漠、拒绝、不被爱。
慢慢地,他会开始自我怀疑,否定自己存在的价值,内心缺少安全感,自我价值感低,导致自卑、敏锐的性格特点。
而且,父亲沉迷手机,也会给孩子导致不好的示范效应。
孩子也开始对手机有兴趣,照着父亲的样子培养爱玩手机的不好的习惯。
对孩子负责的父亲,就应该了解检讨自己的行为,不断健全自己。
玩手机可以,但要适度,尽可能不要在孩子面前多玩手机。
把时间用在陪孩子阅读、玩乐高、亲子游戏、跑步爬山等户外活动上,对彼此都是更有意义的。
04
不体贴母亲的父亲
互联网上有如此一个段子:
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父亲,那就是“父爱如山”。
由于平常不管母亲多忙,父亲都像永远稳如泰山,坐在那里一动不动。
这的确是不少家庭的写照。
在家,母亲永远是最忙最累的那个人,又要照顾孩子吃穿用,陪写作业,还要做饭、洗衣、拖地,把家务收拾地井井有条。
而父亲呢,更多的就是坐在沙发上看电视、玩手机、睡觉,做点事情也常偷懒。
用不少母亲的话来讲就是,“油瓶子倒了都不会扶一下”。
一个喜欢以工作为借口,在家庭中不作为的父亲,比较容易“收获”一个焦虑、负能量的母亲。
而母亲又会在无意识中把这份负能量和委屈转移到孩子身上,影响孩子的教育。
父亲的表现,对待母亲的态度,也会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变成我们的“观念”,觉得男士就该是如此,或者女人就该在家庭中做这类事情,从而影响孩子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。
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说:
在家庭中需要爸爸来让妈妈感到身体上的舒服,在心灵上感动幸福。
父亲爱母亲、关心体贴母亲,看得见她为家庭的付出,会滋养母亲的心灵和情绪,让她感觉幸福、快乐。
同时,母亲也会把这份爱回报到父亲、孩子和家庭中来。
夫妻关系和谐、亲子关系好,整个家都会充满积极、温暖的氛围。
父亲爱母亲,也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。
孩子内心会充满安全感、幸福感、愈加有自信、积极乐观。
所以说,父亲平常可以多和母亲分担一些家务活与照顾孩子、教育孩子的责任,不要把所有些生活琐事都丢给母亲,甚至常常挑剔母亲、和母亲争吵。
没一个父亲生来就会做“父亲”,都是在持续的深思和学习中得到进步,自我成长。
愿天底下的父亲都能成为孩子成长中的“引路人”,而不是“反面教程”。